心理學中有一個詞語叫“移情”。
比如有些婆婆,她們從小生活在多子女家庭里,總是感覺別人在和自己搶父母的愛。
于是她們可能會將這份嫉妒的感情,轉移到兒媳婦身上,要和兒媳婦“搶”愛。
所以她并不是討厭兒媳婦,而是轉移了自己兒童時期的恐懼、壓力與不安。
再比如有些女孩,她的父母從小對她就很嚴苛,犯錯動輒打罵指責。
那么這個孩子即使成年后,也謹小慎微,生怕犯錯,處處討好長輩。
長輩的一句否定就會讓她陷入恐懼、忐忑和不安之中,這種過度的自我懷疑和否定,常常讓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波動。
如果這樣的婆婆遇到一個包容溫柔的兒媳婦,亦或者這樣的兒媳婦遇到一個和藹慈祥的婆婆,那么一切都好說,她們有足夠的時間被療愈,擁抱自己的新人生。
可萬一這樣的婆婆,和這樣的兒媳婦正好是一家人呢?
那么整天鬧得雞飛狗跳,雞犬不寧,一地雞毛,也是“正常”的事情了。
兒媳婦移情給婆婆,婆婆又移情給兒媳婦,但她們其實都是渴望愛和肯定,渴望支持的人啊!
沒有人是惡人,只是她們各自缺乏反移情的能力。
婆婆那么嫉妒別人,處處覺得別人在和自己搶愛,這是她的人生課題,她已經很痛苦了。
兒媳婦則處處覺得長輩不認可自己,別人都不認可自己,她也暴躁易怒,她也很不容易。
不控制別人,這是一種自信。
比如我剛剛提到的婆婆,如果她充分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,就不會再擔心愛被搶走。
而如果兒媳婦充分相信自己已經是世界獨一無二最好的自己,就不必處處等著別人肯定自己。
兒媳婦與婆婆有兩個共同的身份,都是母親,又都是女兒。
互相擁抱,彼此體諒,解開心結,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人生課題。
這很難,每個人都困擾于親密關系當中。
但是能圓滿的解決,也是一種人生的快樂,不是嗎?
我是牛媽彭小蹦,公眾號:牛媽彭小蹦(ID:pengxiaobeng),兩個孩子的媽媽,畫漫畫的心理咨詢師,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專委會理事,出版書籍《成長,不慌張》,9年專注家庭關系成長路,3年心理咨詢,1200多篇文章,和幾十萬媽媽的成長故事,一起活出從容與自在。
支持原創
動手點贊、轉發朋友圈